道伟法师为福建佛学院研究生讲授《中国佛教史籍研究》
5月14日至17日,福建佛学院特聘导师道伟法师莅临学院,为研究生讲授《中国佛教史籍研究》课程。
在本次课程中,法师从现代学术视角出发,深入讲解了《汉魏两晋南北朝史籍研究》《隋唐佛教史籍研究》以及《中国佛教史籍专题研究案例》等课题。
中国佛教史籍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探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以及与本土文化的融合等议题。汉魏两晋南北朝期间,佛教经历了从初传到扎根,从依附本土文化到形成独立思想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佛教史籍的编纂与流传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佛教文献不仅是宗教实践的记录,更是思想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重要载体。
隋唐时期(581–907年)标志着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佛教史籍的编纂、翻译与传播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佛教文献,不仅承载了宗教思想,更成为了政治权力、社会结构与文化融合的多重镜像。从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到宗派文献的体系化建构,从寺院经济的物质支撑到帝王政治的深度介入,隋唐佛教史籍的鼎盛既是佛教中国化的宝贵成果,也是多元文明互动的最佳结晶。
法师在《中国佛教史籍专题研究案例》中,以专题案例为切入点,结合文献学、历史学与跨学科视角,探讨了佛教史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生成机制、思想建构与社会功能。通过对疑经的伦理整合、会昌灭佛的史籍断裂、禅宗语录的文本流变、寺院志的地方书写及跨地域佛教文献的传播五大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了佛教史籍研究的多维价值与方法论创新。
法师以其高屋建瓴的视角,从佛教史籍的类型、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讲授,巧妙地将原本模糊且看似“枯燥”的佛教史学,转化为如高清电影镜头下生动清晰的画面,赋予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法师强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揭示佛教如何从一个“外来之教”蜕变为“中国之学”的历程。对史籍的研究,法师提出,“需要有正当的方法,勤于研习,客观求证,以务实的精神去做学问,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术视野得到了显著拓展,多维度的思维能力也有明显提升。特别是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史籍的研究》,不仅了解了历史上的佛教发展,而且能够立足于当下,明确当前的历史责任,并思考如何将佛教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对佛教中国化的时代使命,满怀信心;对佛教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道伟法师简介
道伟法师,福建福鼎人,文学博士,现任“智者道场、天台祖庭”当阳玉泉寺方丈,福建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宜昌市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宜昌市政协常委。
1992年出家于福建省福州市雪峰崇圣禅寺。
1993年考入福建佛学院。199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兼任莆田广化寺书记。同年,考入福建佛学院师资研究生班。
2001年留学日本、参日本临济宗正眼专门道场,依止山川宗玄禅师修学。后入读爱知学院大学大学院,获爱知学院大学文学博士、龙谷大学哲学博士后。曾游学美国、北欧、澳洲,及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
(文字:仁智)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