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竟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学术交流座谈会在江西宜黄成功举办
2025年5月17日,“欧阳竟无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学术交流座谈会在江西宜黄成功举办。本次交流座谈会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中共宜黄县委宣传部,统战部指导,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支持。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广东佛学院岭东学院、浙江佛学院(总部)、曹洞佛学院、金陵刻经处、敦煌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青岛大学、集美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日本东洋大学等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5月17日上午,学术交流座谈会开幕式在曹山溪隐酒店多功能厅隆重举办。
抚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曹洞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曹山宝积寺监院圣空法师率先致辞。她代表此次活动的支持单位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向各位专家学者、全体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圣空法师认为,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学术交流,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与创新的实践,欧阳竟无先生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架起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桥梁,愿意此次活动为起点,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发展。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教授致辞。他认为欧阳竟无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卓越大家。作为教育家,他创办内学院,广聚贤才,培养出一大批学贯中西的文化栋梁,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坚实根基。先生以“志行高洁”的精神品格,诠释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使命的坚守,其学术成就与人格风范,至今仍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次思想交流我们一定能够更好的发掘、传承并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宜黄县委副书记李娜致辞。她代表江西省宜黄县人民政府向各位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她指出,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既是向先生致以跨越时空的崇高敬意,更是搭建一座思想交融的桥梁。李娜书记希望借各位学界巨擘的真知灼见,深度解构欧阳竟无学术思想体系,探寻其在当代社会的全新生命力,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注入澎湃动力,宜黄县将全力支持欧阳竟无学术研究,加强合作,优化环境,构建文化传承新格局。
开幕式后,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傅新毅教授对此次座谈会主题发言环节进行主持。四位知名学者围绕欧阳竟无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历史贡献铺陈开来,分别从方法论创新,佛学振兴贡献,理论范式突破,儒佛汇通尝试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度阐释。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金涛教授的主题发言题目是:Pseudo-Christianity, Universal Religion and the Oriental Solace: Timothy Richa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yna (Work in Progress1)。他指出,欧阳竟无先生提出的结论后研究方法论,为传统文化现代阐释树立了典范。他通过唯识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性阐释,既突破了传统注疏的局限,又避免了全盘西化的陷阱。这种返本开新的学术路径启示我们:当代传统文化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文本研究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化,使古老智慧焕发现代生命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重要参照。
南京佛教文化研究院张华研究员的主题发言题目是:西风美雨中独标法旗帜:欧阳竟无与支那内学院研究。他着重对欧阳竟无继承杨仁山居士遗志而创立的支那内学院进行贯通研究。民国时期,欧阳竟无居士与太虚大师在我国佛学思想界异军突起形成两大巨擘,他们分别创建的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则成为民国佛教义学振兴的两大重镇。近代唯识学在“西风美雨”中一时振兴,杨仁山无疑有倡导之功,欧阳竟无则有深研之实,他在金陵刻经处“一门三代”大师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支那内学院在整理刊刻大藏、佛学研究和培养弘法人才上,将前人创下的基业发扬光大,为佛教慧命和佛教文化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佐藤 厚教授的主题发言题目是:井上円了における仏教・哲学・宗教。他指出,欧阳竟无先生以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论断,重构了近代佛学的阐释范式。近代以来出现的这一问题的起点,可追溯至井上圆了(1858-1919)所著《真理金针》(1885年)。作为日本近代代表性的佛教哲学家与教育家,井上圆了提出佛教是兼具哲学与宗教特性的思想体系。这一主张旨在打破明治初期"废佛毁释"运动对佛教的镇压,以及基督教传入导致的佛教界颓势。本质上,这是近代以西方思想为参照系对佛教进行的价值重估。
佐藤 厚教授发言完毕,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平燕红助理教授为其发言做了一个简短的中文总结。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玉卿研究员的主题发言题目是:欧阳渐的孔佛一贯思想。她认为,欧阳渐对儒学及佛学的造诣极深,其晚年提倡“孔、佛一贯”之旨,以佛理阐述儒学,意在重振儒学,以发挥狂狷中庸之精神,救亡图存。力斥汉、宋伪儒,以免世人再堕入汉、宋门户窠臼,俾其进求孔、孟先秦学术之真。然强拉孔学同佛法,硬使孔、佛一贯于“唯一无余涅槃,法门有三智三渐次”,既混滥孔学佛法之各自体系,亦使孔学佛法失其各自设教之特色原理。
在几位学者的主题发言中,我们看到欧阳竟无作为近代思想转型关键人物,其学术实践既是对佛教义理的深度开掘,也是对中西文化碰撞的积极回应。他的思想遗产不仅影响了近代佛学的发展,也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建构提供了重要参照。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