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维摩诘经》:研读《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
《注维摩诘经》的成书
新疆克孜尔石窟前的鸠摩罗什雕像
姚秦弘始八年(406),鸠摩罗什于长安大寺译出大乘经典《维摩诘经》,同时又亲自讲解作注,“出言成章,无所删改,辞喻婉约,莫非玄奥”(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听众上千,弟子僧肇也参与其中,“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僧肇《注维摩诘经序》),遂成《注维摩诘经》。僧肇注文一经问世,颇受欢迎,《高僧传》卷七记载:“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当然,这时的《注维摩诘经》还是僧肇个人“专利”,尚未掺入他人的注文。
原来,鸠摩罗什自弘始三年(401)被秦主姚兴迎请至长安后,远近僧侣奔赴如万川归海,执弟子礼者无虑千百,声名最著者有四人:道生、僧肇、道融、僧叡,后人称之为“四圣”。不知是巧合还是别有他因,这四人都曾对《维摩诘经》作过注疏。《高僧传·道融传》:“所著《法华》《大品》《金光明》《维摩》等义疏,并行于世矣。”《僧叡传》:“并著《大小品》《法华》《维摩》《思益》《自在王》《禅经》等序,皆传于世。”更有意思的是道生,《道生传》云:“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世咸玩味。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世皆宝焉。”看来,道生是受了僧肇的“刺激”才着手注经的。又因为他佛学素养深厚,深谙涅槃义,所以能另辟蹊径,别作新注,同样赢得广泛的称誉。
敦煌本《注维摩诘经》P.4684
根据现存的资料来看,罗什诸人的注本最初当是单本流传,各不相干,后来出现了罗什、僧肇的合注本,再后来又加入了道生、道融的见解(不知何故,也可能是道融、僧叡后世影响不及前三人,道融之注仅纳入一条,又全无僧叡之注);卷数上,又从最初的八卷本逐渐增加到十卷本,但仍署名“僧肇”,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注维摩诘经》(下文所言《注维摩诘经》均指此)。
《注维摩诘经校补》(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后秦]僧肇 述 王孺童 校补
《注维摩诘经校补》之“校”与“补”
敦煌本《净名经集解关中疏》P.2222 D
罗什: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兼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无碍,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议”。亦云法身大士念即随应,不入禅定然后能也。心得自在,不为不能所缚,故曰“解脱”也。
僧肇: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此经始自于净土,终于《法供养》,其中所明虽殊,然其不思议解脱一也,故总以为名焉。
道生:......“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图;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若体夫空理,则脱思议之惑;惑既脱矣,则所为难测。
菩萨无心,应物有说。众生但睹其教,莫测其所由,故名所说为“不思议”。虽说而无心,故不阂于有;虽无心而说,故不阂于空。空、有所不能累,故名之为“解脱”也。
佛教史上负有盛名的《维摩诘经》注本
《注维摩诘经校补》(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后秦]僧肇 述 王孺童 校补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5934-9
80.00元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