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有这样一位禅师,他出生于1926年的越南,16岁出家后,曾奔走于世界各地,连马丁路德金等国际名人都对他钦佩不已,提议将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他。

然而他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将古老东方的佛教智慧带到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成立了三十多个正念静修中心,出版了近百本著作,翻译成各国语言广泛流通,因此被西方人誉为“正念之父”。

就在最近,连著名的国际媒体美国《时代》周刊都刊登了他的事迹。这一次是因为92岁他放弃了重病的治疗,离开了医疗水平先进的欧洲,重返越南,在顺化归原寺静养,静待生命的结束。

他就是一行禅师,这位曾经为无数人带去清凉法音,让无数人感受到自己本自具足的宁静与喜悦的大德,正以他一贯的淡泊和宁静,来面对随时将到来的最后一口呼吸。用这样的方式,他将为人们带去最后的一课。

那么,在此之前,一行禅师还教导过人们什么呢?禅风君为大家介绍他的一些开示,让我们在他“最后一课”下课之前,温故而知新。

无畏:在生死面前泰然处之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或许你对一行禅师这位外国僧人并不熟悉,但要是说到“正念”这个词,你想必不会陌生。时下“正念”这个源于佛教的词汇已经风靡全球,而在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人里,一行禅师可谓功不可没。

在西方,一行禅师被誉为“正念之父”,更有“最具影响力精神领袖”之一的美誉。在他那近百部著作中,时常能看到他以智慧的语言,向人们分享正念生活的艺术。

2014 年,一行禅师因严重脑出血后送医后,一直住在法国梅村休养及定期接受治疗。据美国《时代》周刊2019年1月24日的报道,92 岁的一行禅师近来已拒绝治疗,并回到他 16 岁时出家的地方——越南顺化的归原寺,等待从自身的生死轮回中解脱。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根据《时代》所指,一行禅师去年 10 月 28 日抵达归原寺后,虽已需用轮椅代步,仍断断续续见了过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后来随着身体越来越虚弱,一行禅师渐渐没再露面。

去年 12 月,《时代》记者到访归原寺。记者说,禅师无法说话,好像随时会呼出最后一口气。禅师的房间非常简洁,只有基本的家具。

面对生死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从容。然而一行禅师却以身作则地为大家展示了他面对生死的态度。在他放弃治疗,回故乡静待生命结束的选择中,我们看到的是宁静与从容。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一行禅师曾经与人们一起探索过,我们为何对于死亡会深怀恐惧。他说:

当我们深入观照恐惧时,我们会看到自己希望诸法恒常,害怕改变。我们的愤怒、恐惧与绝望,来自于自己错误的观念,来自于我们认知生活与死亡、来到人世与离开人世、生命诞生于陨落的观念。

如果我们能够修行深入观照,我们会发现这些分别的观念并不会发生在现实中。我们能接触到自己真实的本质,我们能接触最终极的面向,这将会让我们无畏无惧。

对生命的这番洞见,让一行禅师无惧生死,淡定从容地迎接生命中最后一口气的到来。

正念:在生活中修行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不过,生死的命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都有些陌生。在一行禅师的教导开示中,还是在生活中修行的命题最令人有亲切感。

一行禅师说:“要培养正念,就是继续做平常的活动,不管是走路、坐着、工作、吃东西或其他事务,全部带着正念觉察来进行。”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在一行禅师的著作中,有一本书的名字最能概括他的正念思想。这本书的名字:《来自心上的答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

在这本书中,一行禅师非常详细地为人们介绍了如何在生活中禅修,如何把全部的生活化为一场完整的修行。

一些修行人在打坐时内心焦躁不安,无法安住。当他们去请教一行禅师时,一行禅师便教导他们如何从生活中学习放松、安住与接纳。当心中时常生起这样的正念时,坐上也能安住。书中说: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当我们进食时,我们享受嘴里咀嚼的每一口食物。如果我们第一口能够成功,那么我们第二口、第三口就能跟着成功。修习吃饭禅有助于我们放松,修习行禅也有助于我们放松。

如果你很烦躁且心神不宁,不知道该如何应付这种能量,你应该承认这个能量的存在,并称它为“不安”或“烦躁”。慢慢吸一口气,这么说:“我认识你,不安的能量。”利用吸气与吐气,你承认它并对它微笑。

对这个修行要有信心。从吃一口饭、吸一口气、走一步路开始。不论你做什么事,也许是擦地或是走路,慢慢吸一口气并重新找回自由,回归到自我。如此你将不再是这股不安能量的受害者。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是的,一行禅师就是这样,擅长以平实的语言,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小事中修习正念。这些日常小事,包括了饮食、行走、做家务等。人们在这平和的话语中,也将狂躁的内心慢慢止息。

一行禅师自己的生命状态,便是最好的注脚。梁文道评论一行禅师时说道:“他讲的都是常识,但是听的时候就觉得入心入耳。我想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是因为他整个人的那种状态,从容、宁静、平和。”

不争:在平和中感受喜悦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在一行禅师将佛法中正念生活的智慧带给全球人类的同时,他也积极地传递不争、和平的理念。他经常告诉人们如何避免嗔怒的伤害,如何在无争之心中感受和平的喜悦。

他说:佛陀教导我们,快乐最基本上的条件是“自由”——并非政治上的自由,而是一种避免内心负面心行的自由。

这些负面心行包括愤怒、绝望、嫉妒与妄想,佛陀称之为“毒”,只要这些 “毒”还存在心中,我们想要追求快乐,便犹如缘木求鱼。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从1960年开始,一行禅师便在世界各地积极地开展社会运动,倡导和平理念。例如在越南组织青年,建立医疗中心,并协助安置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的人。

他曾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到达美国。后来,他又在康乃尔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课程,并且持续推动反战运动,希望美国军队退出越南。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一行禅师最为著名的弘法地点是他在法国南部建立的“梅村”禅修道场。而他的国际弘法之行,正是开始于在美授课并宣传反战的过程中。

一行禅师教导正念禅修,一方面是出于他的和平理念,另一方面也颇具深意:人们内心被贪嗔驱使,才会发到战争,只有用正念战胜了贪嗔,才能在根本上杜绝战争。

《时代》周刊上的僧人:将正念带给全世界的一行禅师为何放弃治疗?

1967年,一行禅师一度被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马丁·路德·金动情地说:“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

是的,这就是一行禅师,一位解行相应的禅师,一位毕生致力于推行正念于和平的大德。在他的教导下,无数的人们获得了内心的安乐。佛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深。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