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佛学院第三届佛典语言文字研讨会在杭结束
大陆
2018-10-25 13:12:46

杭州佛学院梵呗团合唱华严字母拉开研讨会序幕
10月20日,为期二天的杭州佛学院第三届佛典语言文字研讨会暨大仓百代纪念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开幕,来自印度、尼泊尔、德国、日本以及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梵文爱好者共聚一堂探讨佛典语言。杭州佛学院院长、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
光泉大和尚致辞
在致辞中,光泉大和尚回顾了佛典语言——梵文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首先,从我国佛典的翻译史来看,梵文作为记录佛教典籍的语言之一,在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的传播过程中,梵文对于我国的佛教典籍翻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学、语言学、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佛教始于佛教典籍的翻译,从东汉末年至北宋时期,佛典的翻译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将以梵文为主的佛经翻译成了中文,让佛教在中国得以良好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构建中国民族性格与品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培养了众多佛学研究人才和翻译人才,其中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等译经师们为代表,另外还有众多外国僧人,如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人,潜心悟道,呕心沥血,为中国佛经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一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从事佛经翻译事业,“集名僧八百,徒众三千”,启建了中国翻译史上最大的译场,推动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使“佛教译场教育”成为了中国佛教教育的经典模式。在鸠摩罗什主持之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在鸠摩罗什的主持下,长安逍遥园成为了中国佛教史上乃至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佛教专业大学”,推动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使中国化佛教成为可能。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离不开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离不开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的诠释,离不开佛教译场的产生。 入唐以后,中国佛教译场教育达到鼎盛时期,佛经翻译事业也达到了顶峰,佛经翻译者众多,如波颇、玄奘、智通、伽梵达摩、佛陀波利、实叉难陀、义净等。尤其是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他们不远万里,西行求法,并自行翻译,改变了过去由外国译师主译的历史。同时,玄奘大师是中国译经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在翻译过程中提炼出“五不翻原则”,即“秘密故不翻”、“含多义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既保证了翻译的高质量,也提升了翻译速度。 宋代时期,大兴佛教,建立了译经院,开始了宋代官译佛经,此时的译经院也是一所外语学校,北宋成了中国最早建立专门培养翻译人才机构的朝代。


GiulioMieli先生致辞

杭州佛学院副院长慧观法师接受捐赠

日本比叡山上原行照大阿阇致辞
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日本大仓文化研究会会长大仓夫人向杭州佛学院捐赠大仓基金支助梵文教学与研究,其丈夫GiulioMieli回顾了自己与大仓家族相识、恋爱、相处的过程,以及大仓基金的创办历程以及初衷。大仓基金是大仓夫人纪念母亲大仓百代的基金,初衷是纪念母亲,传承母亲的心愿,推动文化传播。日本比叡山上原行照大阿阇也在开幕式上讲述了参观此次研讨会的因缘与感悟。 杭州佛学院第三届佛典语言文字研讨会的主题是“印度学工具书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国人还没有编过梵文词典。会议的目的是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为中国的梵文学科打下学术基础。此次会议共有10位学者在研讨会上作关于梵文(包括巴利文)词典编纂历史和现状的学术报告。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