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吉祥 | 一碗粥的千年故事——腊八粥的起源与演变
一、腊八节的起源

在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世便已有蜡祭,其祭祀对象是八神:一、先啬,即是神农;二、司啬,为后稷;三、农,即是农官;四、邮表畷,指农官所以督约百姓于井间之处也;五、猫虎,代表助田除害之禽兽;六、坊,是指蓄水、障水;七、水庸,指受水;八、昆虫。
所以,整个蜡祭的核心在于“农本”,凡是对啬稼作过保护、出力的神、人和自然万物,在年终时都必须迎祀以报之;其目的是“报本反始”,通过蜡祭从而保证了农业的丰收。
“腊”的意思是“接”,上祭宗庙,旁祭五祀。《风俗通义》卷八《祀典》说:“腊者,猎取兽祭先祖。或曰猎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猎相通,冬季出猎,以所获上供宗庙。腊祭偏重于人伦孝道,但腊祭同样是报本,因为万物本乎天、本乎祖。秦汉以来,逐渐蜡祭与腊祭合二为一。如《后汉书》卷十五《礼仪志》说:“冬者岁之终,物毕成,故以戌腊。”这是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日期不固定,从腊月初一直至正月上旬。

为了纪念佛陀成道,于十二月初八日举行法会,称为“成道会”、“成道节”、“佛成道日”、“腊八会”。所以,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腊祭与佛教习俗相交融的结果。

二、腊八节的纪念活动
弃万乘尊荣,受六年饥冻,不离草坐,成等正觉,美则美矣。无端道,于腊月八夜,忽睹明星,豁然大悟,致令后代儿孙,东卜西卜,净慈与么告报,还与黄面老子有相见分么?卓主丈,晴乾开雨路,无事设曹司。

因为悉达多太子喝完乳糜后,在熙连河沐浴洗濯,达到身心清净。所以,在腊八日,古代佛教寺院通常还会举行浴佛、浴僧活动。《大宋僧史略》卷上说:“今东京以腊月八日浴佛”,《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
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菜、生菜、兰芽、勃荷、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可见,宋代开封的腊八非常热闹,民众先在街上撒佛花;然后,僧尼抬着太子像,沿街供民众浴佛。最后,则是煮腊八粥,施送粥给信徒,开封民众自己亦煮腊八粥而食。

于是,佛教经典中还有《温室洗浴众僧经》专门记载温室洗浴的功德、澡浴的方法,在洗澡时,用燃火、净水、澡豆、酥膏、淳灰、杨枝、内衣等七种东西,能够四大安稳、身体轻便、眼目精时,除去风病、湿痹、寒水、热气、垢秽等,可见佛教对生活具体问题的关注。

浴僧在南北朝时期的腊八便已经流行,如《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沐浴,转除罪障。”敦煌卷子S.2832说:“腊月八日,时属风寒,景在八辰。如来说温室之时,祇域浴众僧之日。故得诸垢已尽,无复烦恼之痕;虚净法身,皆沾功德之水。”
而且,在敦煌的寺院确实设有温室,即是腊八洗澡的澡堂,如P.3265《报恩寺开温室浴僧记》记载原籍敦煌的令狐忠义,在报恩寺开温室浴僧,以此功德为亡父荐福。该记中说:“备祇域之供,七物不亏”,这就是备足上面所说的七种东西,然后供僧洗浴,功德无量。但是,浴僧在宋元以后逐渐衰落。

另外,从敦煌文书中发现,腊八亦有制药的习俗。如P.2671、S.5658中记载:“腊煞何谓?冬末为神农和合诸香药,并因晋武帝,至今不断。”
这说明腊月制药的风俗在古代已经有了,因为丸药在腊月容易保存,如《岁时杂记》中说:“凡治合圆剂,必用腊月,乃经夏不损,如牛胆酿天南星之类,皆用腊月。”
而且,佛教徒在腊月初八制药,则具有宗教的意义,即借佛陀成道之日,祈求佛陀的功德加被,使药物更具神效。所以,敦煌文书S.5008《日用账》说:“腊月捌日抄(炒)药食用麦一斗、油两合子”,腊药的制作方法是将草药炒后碾碎,再用油或酥油和合成丸。

三、腊八粥制作及施粥习俗的演变

红糟即五味粥也,腊八噉之。《下学集》云:红调粥,正月十五日所食,赤豆粥也。然则红是赤豆色,《下学》糟作调,讹矣。余又谓:果品五谷杂和造粥,米白色为之变,故言红。数味相合,故言糟而已。

但是,如《乾淳岁时记》卷七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綘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条”详细记载腊八粥是以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粥亦熬熟;除供佛祭祖外,亦可分馈亲友,然不得过午。可见,南方与北方的腊八粥用料亦有区别。

腊八粥的好味道主要在于材料,而且冬季材料缺乏,不易找到,所以必须在春季、夏季便开始贮藏材料。《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
八日,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鉴深二丈。冰以入,则固之,封如阜。内冰启冰,中涓为政,凡苹果入春而市者,附藏焉,附乎冰者。启之如初摘于树,离乎冰则化如泥,其窖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是日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
可见,老北京是用冰窖贮藏煮粥的材料,保证了材料的新鲜。
在腊八日,寺院在腊八粥供佛后,便分施给信徒。而且,民间亦自制腊八粥,互相馈赠,于是腊八粥成为民间的习俗,如陆游《腊月八日诗》说:“今朝佛粥更相馈,便觉江村节物新。”
《梦梁录》卷六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宅贵等家。”

在兵荒马乱或灾害的年代,腊八粥亦有救灾的作用,而且演变成施粥的佛教慈善行为。至德元年(756),唐玄宗前往成都,僧人于街边施粥以救贫民,于是高力士上奏唐玄宗,唐玄宗为立大圣慈寺。如《清嘉录》卷十二记载:
腊八粥,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李福《腊八粥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楚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之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时开元端光两寺,官设粥厂,救济贫民。男女呌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忮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言我无得。此景亲见之,令我心悽恻。
《腊八粥诗》描述了腊八日救济灾民的情形,可见腊八粥不仅有纪念佛陀成道的宗教意义、联系亲友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救济社会的慈善意义。(文:圣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