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茶事图鉴!逃过宋代点茶,却没躲过盛唐的它
这种烹茶方式,相信各位还记忆犹新。
没错,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原重现的宋代点茶美学,引起了很多茶人和追剧群众的效仿。
有些高手甚至能用茶末与沸水冲出各种山水图案的“茶山水”,被人们称为中式拉花。
本以为宋朝的点茶表演已经够唯美了
没想到最近上线的《长安十二时辰》
唐朝煎茶画面更别具一格
这部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
讲的是大唐上元节前夕长安陷入危局
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
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城的故事
从拍摄选景到场地布局
从日常生活到服饰妆容
再现大唐盛世的风貌
将当时长安城市民的生活方式展露无遗
每个场景犹如油画质感,相当精致
作为茶控的是茶君
自然不难看出唐朝饮茶文化盛行
煮茶饮茶方式相当讲究
咸甜口味任你喜欢
《长安》中,何监烹茶时往茶碗里放了一勺白花花的东西,那是盐!
唐朝人饮茶不叫喝茶,叫吃茶。因为他们都是将茶碾碎成粉煮开饮用,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种茶,肯定苦涩到怀疑人生。勤劳智慧的人们当然是选择加各种调料进去提鲜增味。
而且唐代喝茶不光要放盐,还有可能放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等一切你可能在烧烤摊上能吃到的调料。
难怪以前喝茶叫做“吃茶”。这就像做菜一样口味多样,那么加了各种调料一起煮的茶还被称为“茗粥”。
第五集太子召见李必,伏在案前随意煎茶,采用的便是陆羽在《茶经·六之饮》提到的庵(yan)茶法:“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称庵茶。
茶杯喝茶不存在的
是茶君一连追完6集下来,不得不感慨《长安十二时辰》对细节的注重和刻画。除了在饮茶方式上尽量还原,在茶具上也是相当考究。
李必为何监奉茶时
使用的茶碗-越窑秘色瓷
唐朝人喝茶都是用碗,不用杯。而且细看会发现,他们用的杯子,就是当时刷新人们对瓷器审美的秘色瓷。
越窑青瓷类玉似冰,大唐宫廷茶具中,青釉秘色瓷被认为是越窑中的极品。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被称为"瓷器之花",珍奇名贵。
剧中的道具,何监喝茶的茶碗,成了秘色瓷的缩影。
这么看来,越窑的瓷器,在唐朝绝对是抢手货——“喝茶的首选,身份的象征!”
喝茶一分钟,煎茶一小时
唐代的饮茶之风盛行,在不少的传世古画中不难见到达官贵人、贵妇淑女齐聚在桌案旁、茶炉边一同生火烧水,点茶品茗。而在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煮茶的情景。
要先把茶饼在火上烤一下,然后将茶磨成碎末,再用细网罗筛过滤。
然后生火煮水,第一次水沸时加盐,第二次沸时舀出一瓢备用,并将茶末倒入沸水中,第三次水沸时,用刚才舀出来的水止沸,这个时候会出现“汤之华”,最后“酌分五碗”,趁热喝下。
这还是精简的,传说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琐,共有十六个步骤,这相比其他朝代来说,也算是另一种风度了。
不得不感叹,唐朝人喝茶,果然风雅。当然,盛世之下不单有茶,《长安十二时辰》通过其他的细节,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极具烟火气的长安。
导演曹盾
作者马伯庸所说:“这层文化最大的魅力,在于表层下面所隐藏的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我们看到长安城市民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充满烟火气,每个人努力生活,才有了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像剧中李必所说: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再也不会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
大唐盛世空前绝后,每个中国人都有重返盛唐的执念,在盛唐美学的浸润下,我们好似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大唐盛世,感受其独一无二的永恒魅力。
唐朝VS宋朝饮茶文化谁更优秀?
没有答案也无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