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敦煌莫高窟 需要你我每一个人的守护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有洞窟735个,现存有壁画、彩塑者共492窟,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距今已有165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也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
延绵千余年、如此丰富且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址,其保护自然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在人们发现并探索的最初,莫高窟却几乎遭遇到了“灭顶之灾”。
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不经意间挖出了莫高窟的藏经洞,他为莫高窟揭开了遮盖已久的神秘面纱,却也带来了一场“灾难”。
彼时的清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维系国家存亡都成为问题的时候,保护文物就更不可能被提上日程。但对于入侵中国的列强来说,侵占的目的本就是为了掠夺,珍贵的文化瑰宝更是不可能放过。
听闻在这片荒漠之中竟然有如此宝物,“强盗”们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我们看到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两次到了莫高窟,进到藏经洞挑选文书,分别用200两和500两就带走了570段敦煌文献、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
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得知莫高窟有如此珍贵的文物之后,便赶到敦煌,在窟中待了整整三周时间,在堆积如山的经卷中慢慢挑拣,最终以600两的价格带走了6000多件堪称精华的文物。
如同抢劫的外国掠夺者还有很多很多,但其实最让我们痛心的是中国人对于这些文物的破坏。在清政府意识到保护这批文物的重要性后,派人到莫高窟清点并运送到京,在这途中便被搜刮了不少。
而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到莫高窟临摹壁画的时候,也因为要看到不同时代的画作,竟将壁画一层一层剥去,这也对莫高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但不幸中万幸的是,我们有一代又一代的国宝守护者。当留法的青年画家常书鸿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之后,不仅被震撼人心的画作深深吸引,更为祖国有这样的瑰宝却没有好好保护感到可惜。
于是,1943年,他毅然回国,和一群年轻人来到敦煌,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在极其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他们清理流沙、加固崖体、调查洞窟,并争分夺秒地临摹洞中正慢慢损坏的壁画,以求为人们呈现当年辉煌的艺术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敦煌石窟迎来了成规模的保护和抢修,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前赴后继,几十年如一日扎身在大漠之中,保护着这些文化,让敦煌的文化能够完整地保存和延续。
但即使这样,因为历史太过久远,加上对气候和环境有极高的要求,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工程仍然极其艰巨。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参观,也给壁画的修复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敦煌研究所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开启了莫高窟的“数字之路”。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努力,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项目在2014年开放启用。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第一期上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
数字展示中心的启用,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缓解了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让莫高窟的永久保存成为了可能。
几代敦煌人的努力,才将一座重焕光彩的艺术宝库呈现在人们面前。而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是这些专家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这些艺术瑰宝,让它们能更好的保存和延续。